|
|
5月1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发布《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简称《管理规则》) 及《关于实施〈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有关事项的规定》(简称《管理规则》配套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 |
|
|
|
5月10日,郑商所发布通知,决定自5月13日结算时起,苹果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0%,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9%;尿素期货2206、2207、2208及2209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 |
|
|
|
每年开春时节,红枣企业和枣农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资金从哪里筹集。红枣行业具有季产年销的特点,生产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在每年9—12月集中收购后,长期持有一定量的库存,并支出相应的仓储和资金利息成本。由 |
|
|
|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表示,目前,市场杠杆资金规模有限、风险可控,公募基金总体是净申购,没有出现集中赎回。我们坚信,市场短期波动不会改变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大趋势。资本市场投资要坚持价值投资、长期 |
|
|
|
工信部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
其中提到,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 |
|
|
|
5月9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发布通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于2022年5月10日起每日收盘后通过官网发布上海原油期货自然月份合约月均结算价和活跃月份合约月均结算价。发布合约月份为当前自然月之 |
|
|
|
工信部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
其中提到,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 |
|
|
|
作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首部法律,期货和衍生品法适应新格局要求,凝聚中国期货市场三十余年探索发展的经验共识,将体现中国特色与借鉴国际市场最佳实践有机结合,从国家战略高度支持期货市场发展。在党的 |
|
|
|
为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下称期货和衍生品法)的立法精神,掌握各项制度内涵,5月9日,上期所邀请中国证监会法律部相关负责同志通过视频方式作“期货和衍生品法解读”专题辅导。上期所党委 |
|
|
|
近日,大连市制定并发布了《促进期货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三个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充分发挥大商所龙头作用,以打造产业平台为出发点,以期现市场联动服务实体经济为落脚点,以改革开放创 |
|
|
|
2019年4月30日,红枣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上市,依托公开透明的期货价格以及行之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同年,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开始实施,这让众多枣农“种植多了力气,心里有了底气”。 |
|
|
|
为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期货行业对《期货和衍生品法》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于5月6日正式启动《期货和衍生品法》的专题系列直播培训。第一期培训邀请证监会法律部范雪旺处长 |
|
|
|
为做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在中国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行业各界代表的积极参与下,5月5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学习《期货和衍生品法》座谈会,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
|
|
|
5月6日,芝商所宣布将于2022年6月6日推出微型WTI原油期货期权,进一步扩大其微型能源合约阵容。目前,该期权产品正待监管审查。
“自微型WTI原油期货推出以来,合约交易量已将近2 |
|
|
|
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5月8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首部法律,《期货和衍生品法》适应新格局要求,凝聚中国期货市场三十余年探索发展的 |
|
|
|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历经近三十年的波折起伏,期货市场立法工作尘埃落定。 |
|
|
|
今年一季度以来,在新冠疫情反复及地缘冲突持续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断加剧,产业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近期,上期所联合京津冀各证监局、各期货协会共同举办了“稳增长、防风险,京津冀地区产业服务行” |
|
|
|
近日,郑商所发布公告,增设江苏虹港石化有限公司、浙江独山能源有限公司、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PTA为指定PTA期货免检品牌。增设后,PTA免检品牌境内产能覆盖率从48%提升至67%,P |
|
|
|
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实体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挑战,急需寻找稳妥的模式和借助创新工具,以规避风险、锁定成本收益和平滑利润曲线,对参与衍生品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作为场内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 |
|
|
|
5月3日下午,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第73号通告,决定在全市主城区范围内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主城区内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含中央驻郑、省直机关单位)、企业工作人员居家办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