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实体企业对期货市场有了新的迫切要求。帮助和服务实体企业适应新常态,还需要对症下药。 与以往四届不同,郑商所今年主办的“第五届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30人论坛”主题并不限于某一品种或某方面创新,而是聚焦经济发展新常态,试图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推动期货市场服务、创新全面升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除了延续既有方向外,还将有一条更为明晰的主线。 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而不同于以往“市场不确定性”对应“价格发现”,“价格剧烈波动”对应“风险管理”,新常态对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功能的要求则较为抽象,更难一言以蔽之。 本次论坛上,实体企业及相关各方对期货市场提出的诉求不一而足,假设有以下这样一家名为S的企业,集合了实体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各种需要,期货行业便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如何帮助和服务其适应新常态。 S建成投产之时正好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此后,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渐回落、下游需求的减弱,其产成品价格一路下跌,S于是向期货市场寻求风险规避。 作为中大型企业,S保值量不小,必须申请套保额度,然而由于手续繁杂,又要提前较长时间申请,身处风云变幻市场中的S经常贻误最佳保值时机。 由于所处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如何降低库存成了令S头疼的问题,它再次将目光投向期货市场。虽然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冲风险而非买卖现货,但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如果交割库布局更合理,能在家门口把货交割出去,岂不美哉? 出于转移过剩产能等多种目的,政府开始推行“一带一路”战略。S希望乘着这一东风,将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打算直接进行境外投资。 然而“走出去”后的市场风险更加未知,缺乏具有中资背景的金融衍生品中介机构,金融服务跟不上,商业机密也难以保守;境内外期货市场尚未打通,内外价格常常大幅背离,国际市场价格难以反映我国市场的供需状况。 在国内,S也开始升级产品结构,原料及产成品方面均有变化,同时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保了上游保不了下游,或者保了下游保不了上游,始终存在风险敞口,期货市场现有品种、工具已不能满足S的需要。 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S的管理日趋精细化,不仅需要标准化的期货市场对冲风险,还需要更为个性化的场外市场以及现代化的现货交易市场。而遍地开花的大宗商品电子盘缺少监管机构,提供场外产品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自身体量不大,市场缺乏确保履约的第三方清算机构,与之合作,心里总有些担心。 S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烦恼还有许多…… 当然,在现实中,未必会有一家企业同时受到那么多困扰,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日益凸显,瑕不掩瑜。但在新常态下,监管层、期交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更需要与时俱进,正视不足,在创新和自我完善中,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适应新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