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监管层拟分层次建立期货人才培养机制

        2012-05-15 00:00:00    
 
    今年以来,期货市场创新不断,新品种“井喷”、基金“开闸”商品期货以及期货创新业务的大量试水都让市场十分看好行业发展。不过,随着各路投资机构逐渐深入期货领域,原本就紧张的期货人才争夺战也愈发激烈。为此,近期有不少期货公司已开始加紧构筑自身的人才梯队,而监管层也拟加强对期货分析师的培养,以缓解行业人才“饥渴”。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发展、创新”成为2012年的期货行业的关键词。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启动和商品期货对基金、证券、信托以及保险等机构的全面开闸,让各路机构开始储备期货人才,以应对未来的“衍生品时代”,也使得行业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许多财大气粗的券商系期货公司纷纷到现货企业以及传统的期货公司“挖角”,基金或银行等也储备衍生品创新人才。近期华润信托即将推出“春雷计划优秀资产管理人孵化平台”,就是此类遴选优秀资产管理人的活动之一。
  一方面是期货人才的“热销”,另一方面却是人才匮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期货公司164家,期货营业部800多家,但全国期货从业人员却不足3万人。特别是随着2010年股指期货业务的启动,人才紧缺的窘境进一步加剧。
  有期货公司招聘负责人指出,为了招到合格的期货人才,不少公司都开出了较高的薪酬待遇,但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仍屈指可数。这是由于期货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营业部负责人更需要兼具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任职条件要求较高,但目前业内具有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明显不足。
  专家预测,短期内期货从业人员数量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5倍才能满足期货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期货行业总体人才缺口高达十多万,人才短缺已成为金融企业布局期货业务的“短板”。
  期货分析师成为培养重点面对愈演愈烈的期货人才短缺问题,除了金融机构“各出奇招”,监管层也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并尝试以“期货分析师”作为突破口,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上月底,在第六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中期协会长刘志超表示,期货分析师作为期货行业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期货公司创新发展和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期协正加紧研究构建分级分类期货分析师评价和培训体系,通过加快提升期货分析师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人才素质和期货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
  刘志超表示,下一步中期协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建立境内外培训基地,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化素质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建立期货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认证与评价体系,促进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打造期货、教育、研究“产学研”联盟,进一步加强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四是针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快经营管理、研究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交易员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五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展现货企业与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工具的水平。
  他表示,期货分析师是期货高端人才成长的阶梯,是市场信息的收集者、加工者和传播者,是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力量,是服务实体产业客户的主要力量,分析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货公司中介服务水平。期货分析师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和全球视野,特别是能够深刻理解现货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需求。高度重视和抓紧期货分析师队伍的培养,对于带动整个期货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