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回顾系列报道·优秀案例篇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2月2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2019年9月,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下称《备忘录》)。
正是在这一系列精神的贯彻落实中,大商所启动并不断推进高校人才期货培育工作,并于2017年在行业内率先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多年来,大商所紧密围绕“构建期货和衍生品行业产学研良性循环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对项目进行持续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将该项目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百校万才”工程品牌。通过与会员单位、大商所期货学院分院紧密协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期货和衍生品教学、课题研究、师资培育及学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项目,实现期货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大商所联合高校累计培育学生逾2.7万人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2017年至今,大商所累计联合 87 所高校,开展了341个教学项目,培育高校学生逾 2.7 万人,合作高校覆盖25个省区市的各重点院校,所有课程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通识课等形式开展。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注重构建期货与现货结合、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期货衍生品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括期货衍生品基础理论、期货市场法律法规、行业及岗位简介等基础课程,同时增加《期货和衍生品法》解读、“保险+期货”、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模拟交易、产业调研、企业实习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和了解期货市场的机会。
大商所还积极推进师资培育、学子交流相关工作,在A类教学项目中增设“DCE·讲席教授”培育,举办了“young”帆期海——大商所首届大学生衍生品实践大赛决赛,联合部分项目开展了夏令营、产业调研等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得到了市场和合作高校积极响应和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项目课程体系创新亮点突出
2016—2023年间,在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大学先后与国投安信期货及南华期货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开展了“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吉林大学在开展项目时注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该校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投资实操、创新业务实务及案例、法律法规、案例展示,突出五大模块,除传统教学外,还融合了期货和衍生品法律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交易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安排方面,吉林大学联合业内多位从业一线专家共同深入课堂为学生进行授课,这些校外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理论,还将大量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加深学生们对期货与期权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设计风险规避方案。
九三集团大豆交易市场首席专家韩少杰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参加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吉林大学的教学项目。“我作为产业专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企业应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消化以至于熟练地运用所学有关衍生品的理论知识。”他表示,大商所“百校万才”项目构建了学生通往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品领域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品基本素养,为中国实体企业培育了衍生品高端人才,也为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学积极创新考核方案,更新后的考核评价体系涵盖案例实践与展示、资格考试、模拟交易等多个环节,鼓励学生从风险管理案例设计、期货资格考试以及衍生品市场模拟交易等多条渠道主动加强实践。
与吉林大学稍有不同,在大商所和东亚期货的支持下,上海财经大学开展的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教学项目,则专注于将前瞻性理论与关键领域应用相结合。该校设计的课程以期货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特长,强调实战案例与模拟交易的结合。
特别是在农产品、原油化工、钢铁等关键经济领域,上海财经大学不仅提供了全面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法、交易策略教学,还引入了策略报告演示和模拟交易,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如何在实体经济中应用衍生工具。
此外,项目还结合了专家讲座和企业培训,通过上海东亚期货的专家资源库,邀请期现业务负责人、农产品高级分析师、投研总监等,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专业知识。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福州大学在“百校万才”教学工程项目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该校与兴证期货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福建元成豆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从企业原材料采购到豆粕加工、豆油制作、加工及包装、成品营销等全套的生产链流水技术,还能从企业工作人员那里学习到国际大豆市场的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策略。这种接触实际生产流程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对市场运作的理解和期货工具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还有机会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会议,从而直观地了解企业如何使用期货工具来进行风险对冲和价格管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理论知识,更在实际场景中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津财经大学也在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与一德期货成功开展了六期教学项目。该项目面向金融学院金融工程、量化金融实验班的本科生和金融专业硕士生,已累计培养了760名学生。
该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产教、科教融合,创建了“校企对接、课程链接、学研衔接”的协同培养体系,邀请期货公司、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及交割仓库的资深专家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实用的行业知识。同时,学生还能通过模拟交易、量化交易实践和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方式,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在“young”帆期海—大商所首届大学生衍生品实践大赛中,项目学员基于实地调研为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制定了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案例报告,并荣获二等奖。这一经历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期货及衍生工具的理解和把握,还让他们在毕业前就熟悉了期货公司从业人员的核心工作,有效地缩短了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期。
据介绍,项目课程结束后,一德期货还为学生们举办了暑期夏令营活动,涵盖实务培训、参观、面试和实习等内容。一德期货提供了多个实习岗位,并有专业导师指导,确保学生实习有收获。多位项目讲师被聘为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硕校外导师,提供全流程指导。这一成功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获得了2022年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郑州大学,“百校万才”项目也有着自己亮眼的表现。该校联合创元期货曾组织了一场为期四天的鸡蛋产业调研活动,由12名优秀学生组成的小组在导师的引领下,深入了解了现货产业链和期货市场的功能与运作机制。他们实地走访了鸡蛋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机构,包括生产企业、贸易商以及期货交割库,从而全面掌握了行业的最新现状。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产业的实际运作,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机会。调研结束后,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观察,完成了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
此外,吉林大学也曾与部分产业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定向实习、调研、人才招聘,实现了教育行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南华期货、华龙期货、徽商期货、华泰期货等合作单位更进一步,通过“百校万才”工程与浙江财经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提供了实地调研和参观的机会,还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深入了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承办单位和合作高校普遍认为该项目在整体方案和相关要求上与高校教学习惯高度契合,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也为推动我国高等院校期货衍生品教学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契机
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聚集行业和高校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形成期货和衍生品行业产学研良性循环体系,建立多方共赢的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学生和高校受益。“百校万才”工程将期货衍生品理论、实践和市场前沿相结合,进一步丰富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拓宽高校学生就业面,并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期货衍生品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二是行业受益。“百校万才”工程为交易所、期货公司、高校的密切联系创造新的机遇,为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契机。同时,“百校万才”工程将人才培育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前置至人才供给源头——高等院校,为期货行业高质量人才的持续供给和提升社会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持。三是社会受益。“百校万才”工程培育的学生将会走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风险管理理念的提前植入将会使他们为期货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更多的支持和力量,对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期货市场、促进市场科学利用期货工具起到良好的普及作用。
大商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继续以“百校万才”工程品牌为抓手,持续推动构建期货和衍生品行业产学研良性循环体系,促进高校期货衍生品教育和期货衍生品市场融合发展,为高校学生构建专业、系统、完整的期货衍生品知识体系,为行业输送更多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提升各行业风险管理意识,为实现金融强国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