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教育

我国的菜籽产业概况

        2012-07-25 00:00:00    
 
推出菜籽和菜粕期货,旨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稳定企业和农民生产收益,更多体现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油菜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油菜种植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划分,油菜品种可分为白菜型、甘蓝型、芥菜型以及埃塞俄比亚芥菜型。伴随着种植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的进步,我国油菜籽生产也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种植的油菜以白菜型为主,播种面积相对较小,单产水平偏低,年度总产量不足100万吨;二是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主要种植的油菜类型由白菜型转为甘蓝型,单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且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年度产量也因此快速增加;三是1980年至2000年,我国的油菜籽生产取得飞速发展,高产抗病甘蓝型杂交油菜得到推广,油菜播种面积也连续多年大幅增加,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吨;四是2000年以后,虽然油菜品种发展至双低高产,品质进一步提升,但在比较收益模型的驱动下,我国油菜播种面积停滞不前,油菜籽生产飞跃发展的步伐也因此被迫放缓。 
      根据播种季节不同地域水热条件特点,我国油菜种植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我国油菜籽播种最早起源于青海、内蒙和甘肃一带。元、明以后,冬种油菜技术得到解决,油菜种植逐渐从西北高原地区转向长江流域。目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仍然是春油菜的主产区,其中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最为集中。春油菜为一年一熟制,实行春种(或夏种)秋收,寒冷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菜籽中油脂成分的积累,春菜籽含油率普遍高于冬菜籽,可以达到40%—44%。但春菜籽种植范围较为局限,播种面积与产量仅占全国的7%—8%。 
      目前,我国菜籽生产更多地依靠冬油菜,冬油菜的播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半数以上,其中湖北和湖南的油菜播种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公顷。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在我国的菜籽生产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冬油菜冬天播种,次年夏天收获,平均气温下限为10℃,最冷月平均气温下限为-5℃,冬油菜种植区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冬油菜籽的出油率相对春油菜籽以及进口加拿大菜籽偏低,平均出油率为38%。

菜籽加工与下游产品销售 

      菜籽加工一般分为压榨法和浸出法,菜籽经过清理(筛选、除尘、去石等)、破碎、软化、扎胚、蒸炒、机械压榨,可以得到菜籽饼和菜籽毛油的大部分。菜籽饼再经过溶剂浸出,可以得到剩余菜籽毛油和湿菜籽粕。湿菜籽粕再经过脱溶、水分调节,可以得到最终成品——菜籽粕。菜籽毛油经过脱胶、脱脂、脱杂和脱水后成为可食用的四级菜籽油。四级菜籽油再经过脱酸、脱臭、脱色等精炼过程,成为精炼油。 
      菜籽油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菜籽的传统产区,长江上游地区在川菜的烹制过程中偏爱使用菜籽油。菜粕是重要的蛋白饲料,其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5%—40%,但是其中含有芥酸、硫代葡萄糖甙等抗营养因子,在猪料和禽料的添加中存在适口性问题,主要应用在水产饲料中,因此菜粕的销售与水产养殖收益以及季节性特征关系密切。 
      2011年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从印度进口菜籽粕、豆粕等蛋白粕,目前我国已经停止进口印度蛋白粕,进口菜粕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和加拿大。

生产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1.油菜品种众多,产量难以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油菜品种众多,种业市场监督不规范,导致新品种的推广难度增大,产量难以实现大幅提高。同时,油菜种植农户普遍混种混收,油厂加工原料中菜籽质量不一,品质难以控制。 
      2.种植收益低,播种面积难以扩大 
      油菜种植和收获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收割、运输、脱粒等需要更多的人工成本,特别是采用育苗后移栽方法更加费工费时。与菜籽争地的品种主要是小麦,小麦在播种和收割作业中机械应用程度高,需要的工时相对少。此外,种植小麦可以享受国家农资综合补助和良种补贴,但是种植菜籽的农户目前只能得到良种补贴。在计算人工成本和补贴之后,菜籽的种植效益微薄,且农村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种地的收益与打工收入悬殊,从事农业劳作的多是老人与妇女,他们在选择时更偏向收益更高、耗费劳动力更少的小麦。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弃种现象,冬闲田面积增加。我国油菜播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700万公顷左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今年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为705万公顷,产量预计为1220万吨。 
      3.油菜生产易受天气影响 
      油菜在播种期和移种期如遇干旱天气,将严重影响油籽的成活率。之后,冬油菜进入越冬期,又难免遭遇寒冷霜冻天气。春季在油菜抽薹期和开花期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将使得开花期提前,结实不良,角粒数减少,且容易脱落。在油菜生长后期以及收割、脱粒、整晒期,持续阴雨天气将影响油菜籽的正常收获,降低最终单产。可见,油菜籽的产量与生长和收获期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单产的波动性相对较高。2008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霜冻冰雪天气,虽然当年油菜籽播种面积增加6%—7%,但因为普遍出现冻伤、冻死现象,油菜籽减产170万吨。

国际菜籽贸易市场 

      加拿大、中国、印度和欧盟是世界主要油菜籽生产国。欧盟的油菜籽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本世纪初欧盟与我国的菜籽产量较为接近,2004/2005年度以后,伴随生物柴油需求的兴起,欧盟油菜播种面积从400多万公顷快速增加到700万公顷左右。2009/2010年度欧盟油菜籽产量录得2155万吨,而我国同年产量仅为1366万吨。之后的三个年度,播种面积由增转减以及受极端天气影响,欧盟菜籽产量步入下行通道,但仍居世界菜籽产量之首。菜籽生产国中另一个后起之秀是加拿大,2003/2004年度以来,加拿大菜籽播种面积迅速增加,由2002/2003年度的不足400万公顷增至2012/2013年度的852.5万公顷,产量也由452万吨增至本年度的163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油菜种植面积虽然与我国基本相当,但是由于其农业耕种技术相对落后,年产量不足700万吨。 
      虽然欧盟是生产菜籽最多的地区,但是其内部需求在生物柴油产业的拉动下,已经超越其生产能力。2005/2006年度以来,欧盟由油菜籽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预计2012/2013年度其进口数量将达到320万吨。国际菜籽贸易中的供给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乌克兰。近年来加拿大菜籽产量连上台阶,同时其国内需求有限,生产的菜籽半数以上用于出口,2012/2013年度的出口数量预计达到870万吨,占全世界总贸易量的七成。国际市场的第二大供给国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菜籽播种面积每年在100万—200万公顷,其单产水平受气候条件影响巨大,2006/2007年度澳大利亚的菜籽单位面积产量仅为0.54吨/公顷,2011/2012年度的单产却达到1.77吨/公顷,高低之间竟相差三倍。与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亚国内每年菜籽消耗量约50万—80万吨,出口的比例甚至超过70%。澳大利亚单产水平波动相对剧烈,在世界市场供给中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贸易量的两成左右来自澳大利亚),其供给的波动也对世界菜籽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进口政策对产业的影响 

      上世纪末,我国国内压榨行业扩张迅速,菜籽进口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1998/1999年度我国的菜籽进口数量由之前一年的28.8万吨一跃升至219.5万吨。在此后的两个年度里,我国菜籽进口数量均在200万吨以上。在加入WTO之前,我国植物油进口实行进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加入WTO后,我国菜籽的进口关税由原来的12%下调至9%,由于调整幅度不是很大,对油菜籽进口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2002年年初,我国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农产品实行安全许可和标示制度。由于50%左右的加拿大油菜均为转基因产品,该条例的实施有效抑制了此后几年对加拿大油菜籽的进口。直至2007/2008年度我国菜籽的进口均不足100万吨,谷底时的2002/2003年度进口数量仅为5.1万吨。 
      2008/2009年度以后,我国油菜籽进口数量再度呈爆发式增长,连续两个年度进口量均超过200万吨。2009年年末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带有黑茎病的菜籽进口到主产区,我国菜籽进口数量迅速缩减,同时还极大改变了我国菜籽加工产能分布。进口菜籽不能进入长江流域、西南地区以及西北产区,因此新建产能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沿海非产区。据统计,目前我国油菜籽压榨产能已经超过5000万吨,即使按照本年度250万吨的进口数量以及1220万吨的全年产量,也只能满足3个半月的开工需要。同时,压榨企业也在向规模化优势发展,日压榨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300家,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一般在6—10月集中压榨,只有极少数大型油厂可以保持全年生产。油脂消费增速的放缓、压榨能力的迅速扩张以及产能分布格局的改变,使得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储备政策 

      200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豆及食用植物油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体系,适当扩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中央储备规模,并择机分步充实储备库存,充分发挥储备吞吐作用,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大豆油料生产能力,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使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决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在油料油脂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进口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 
      2008年,农产品包括菜籽的价格录得历史高位后大幅跳水,当年10月国家决定以2.2元/斤的价格托市收购国产菜籽充实中央储备油,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形成政策性底部。此后连续多年收储政策得到延续。2009年以后,收储价格逐步抬升,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国家储备政策。国家储备的一收一放,对油脂油料市场的短期甚至长期走势均产生重要影响。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储油脂油料的竞价以及定向销售,对短期内平抑市场波动,延缓油脂价格连续冲高节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从国产菜籽压榨企业角度考虑,原料价格有国储收购价格的指导,下游菜籽油的价格也受到国家储备政策的调控,油厂的压榨利润被锁定在一定上限之内。

全产业链套保的机会 

      郑州商品交易所拟推出菜籽和菜粕期货,旨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稳定企业和农民生产收益,促进油料产业健康发展,更多体现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菜籽与菜粕、菜油一同为菜籽压榨企业提供了全产业链套保机会,油厂可以根据菜籽生产以及下游产品销售的季节性规律,制定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的套期保值策略,这也将为菜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规避风险的有益工具。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红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