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期货公司:对得起客户 对得起业务

        2012-12-28 00:00:00    
 

    首期资管产品成型,低风险为主,突出期货特色
    期望明年放开“一对多”资管业务

    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发布,从办法正式施行再到首批18家申请资管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取得牌照,历时5个半月。这给那些有望首批获得资管牌照的期货公司留了充足的业务准备时间。实际上,不少期货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已开始为这项重要创新业务做准备了。如今,距离首批18家期货公司拿到资管牌照已过去一个多月,这18家期货公司在团队组建、交易平台搭建、产品设计、与客户沟通等方面都已准备就绪,只等资管产品开户等相关细则出台,在完成产品备案、开户以及与客户签订资产管理合同等程序后,即可开展此项业务。
    就在业内为总结过去一年、规划新的一年忙碌的时候,又有两家期货公司拿到了资产管理业务牌照,他们分别是万达期货和瑞达期货。截至目前,共有20家期货公司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相信,今后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期货公司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对于长期以传统经纪业务谋生的期货公司来说,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改变了期货公司单一的经营模式,增强公司盈利能力,还将促使期货公司建立真正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与券商、信托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一同分享庞大的财富管理“蛋糕”。

    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稳步审慎开展业务
    据期货日报记者调查,几乎所有已取得资管牌照的期货公司都把资产管理业务视作一项促进公司经营转型、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创建行业优质品牌的重要战略业务,不惜重金引进优秀资管人才,构建功能完备的资管交易系统,同时还将公司的优质资源向这项业务倾斜。
    “资管若做好了,做大了,那将成为期货公司稳定的利润增长点,收益非常可观。”一位行业人士如是说。
    “凡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而坏事。”某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资管业务对于国内期货公司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没有更多的实操经验可供借鉴。业务开展初期, 期货公司应本着学习的态度稳步审慎推进,莫急于追求规模和效益,要更加注重质量和业绩,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过硬的资管能力以及好的口碑,不怕规模做不起来,不怕业务做不强”。
    这与监管层“要审慎地开展资管业务”不谋而合。在此前于深圳举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境外专家研讨会上,证监会有关领导就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指出,在开展业务时要稳妥地处理好客户权益保护、制度与机制建立、投资管理人才培养及资管产品与策略开发等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摆正态度,避免急于求成、盲目追求规模等错误倾向。
    资管业务来之不易,期货公司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表示要打好基础,稳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这其中有多层面含义:一是学习和积累经验,锻炼队伍;二是不追求规模,做好风险管理,保护好客户权益;三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产品策略,探索稳健盈利的资管平台。
    据了解,申银万国期货将依托申银万国证券的优势,整合资源,学习股东资管业务多年的经验,把股东研究所和公司研究所的成果有效结合并加以利用,立足期货本身,稳步开展资管业务。鲁证期货明确表示,他们在资管业务开展初期,不追求管理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以投资业绩为导向,保证客户资金安全和业务风险不外溢,不断提高公司资管业务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
    也有不少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遵循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原则,审慎开展业务。中国国际期货总裁陈冬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对客户进行尽职评估,优先选择高净值和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来开展资管业务,“我们在业务初期不追求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主要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为主要目标”。东证期货则把资管业务定位于以赚取绝对收益为目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资管服务,帮助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不求大求快,不盲目发展。


    首期多为低风险产品,体现期货本色
    据调查,在经过长时间的交易策略测试、优化和完善,并与客户充分沟通后,目前首批18家获得资管牌照的期货公司首期资管产品基本都已成型,一些公司的产品的名称、交易策略、投资风格及资金规模都已确定。总体来看,期货公司首期资管产品大都以套利、趋势跟踪、量化等低风险策略产品为主,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内期货市场的品种,有明显的期货行业特色。
    中国国际期货的首款资管产品为“中期量化组合-开元一号”。产品说明显示,该产品是一款追求绝对收益的限亏浮动收益型单一账户理财产品,以趋势跟踪为主,采用程序化交易。该款产品的起步规模为300万元,主要投资国内期货市场的品种。据中国国际期货有关人士介绍,公司已经拥有相对完备的资管产品系列,从主动交易到被动跟踪,再到程序化交易和创新衍生品工具,基本覆盖了当前资产管理市场上流行的几大类别。“目前已整理完善十几个成熟产品,且都已通过了模拟测试和实盘检验,今后将根据市场情况择时适度的推出”。
    据了解,中证期货首期推出“中证期货-日内波动率追踪1号”等3个产品,起点资金规模为3000万元。浙商期货的首期产品为 “CTA-分散化程序化策略(蓝海一号)”,资金规模估计在6000万元左右。这两款产品也都以程序化交易为主。光大期货的首期资管产品也以程序化交易为主,资金规模估计在3000万到5000万元。该公司今后的资管产品将以全量化、全自动交易为主。申银万国期货首期资管产品主要包括股指Alpha套利产品、股指高频跨期套利产品、商品期货高频跨期套利产品和保本型理财产品。
    作为非券商系期货公司,南华期货把资管业务的范畴定在期货、产业和多资产组合配置上。“一是把期货作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工具,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个性化高端财富管理服务。二是把期货作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产业客户、现货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风险管理外包服务。三是把期货作为资产配置的催化剂,为机构客户进行跨市场产品设计。”南华期货资管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不同投资群体,公司首期计划推出5款产品,投资对象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投资策略包含趋势跟踪、对冲套利、日内短线等,产品总规模预计在2000万元以上。
    同为非券商系期货公司的新湖期货,其资产管理业务突出期货行业特色,以期货品种为基础投资标的,以基本面分析定交易战略、量化研究定交易策略,以趋势交易和套利交易为核心。该公司首期资管产品也采用程序化交易,交易策略包括套利和趋势跟随,产品规模在2000元左右,起初将以套利策略赚取利润作为安全垫,后期将根据风险容忍度,逐步扩大趋势跟随策略的规模。
    根据首批18家获得牌照的期货公司反馈的情况,各家公司的资产管理系统基本搭建完毕,多数交易系统兼备证券交易端口,一些公司目前正在就链接债券等市场交易端口与软件商沟通。首期资管产品的客户基本都是高净值自然人,产业企业和机构较少。产品期限大都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业务收费包括管理费、业绩分成和通道费(交易手续费)。其中,管理费普遍参照证券、基金等行业的收费标准,依据资金规模大小从1%到1.5%不等;业绩分成普遍采用1∶4和3∶7的比例(前者为期货公司,后者为客户)。业内人士表示,业绩分成将公司和客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公司才有更多动力去做好产品,把业绩搞上去。这不仅增加了期货公司收入,还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盼细则快出台,期望明年放开“一对多”业务
    期货公司的首期资管产品虽已成型,但由于资管业务流程指引、资产管理合同标准范本、资管产品开户等相关细则还未出台,真正开展资管业务还要再等一段时间。“这些具体细则由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制订并发布,公司已向协会和保证金监控中心询问多次,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估计业务真正开展要到2013年了。” 国内一家期货公司资管部门负责人认为,现有的“一对一”资管业务为期货公司增加不了多少收入,更多是让公司锻炼队伍、培养资管人才、积累实战经验、探索稳健盈利资管平台,为未来的“一对多”业务打基础。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布相关细则,让期货公司早日到实践中去“练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稳健盈利的业务模式,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水平,以高标准迎接“一对多”业务到来。
    相比“一对一”业务,“一对多”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不仅更能体现出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而且还有助于降低 “一对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成本,促进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做大做强。不少期货公司希望,监管部门能在“一对一”资管业务运行稳定后,在2013年逐步放开“一对多”业务。“这并不急于求成,与我们稳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不矛盾。”某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其实,“一对多”业务并不比“一对一”业务复杂多少,有时甚至比“一对一”业务更容易管理。“一对一”业务因客户个人资产限制和风险考虑,不能保证规模,无法配置其他大类资产,严重限制一些优质交易策略的运用,从而影响产品业绩甚至后续产品发行。而“一对多”业务可以使期货公司有更大的资金池用于开展多策略分散化投资,以保证稳定收益和风险可控。“至于‘一对多’业务对期货公司融资渠道及能力的要求,现在已不是什么问题。期货公司自身拥有大量的中小期货投资者和一批企业、机构客户,同时还可以与银行、券商等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渠道发行产品”。
    “另外,期货公司在开展‘一对一’业务时,处于产品研发成本考虑,有时出现同一个交易策略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由于下单先后顺序及平仓先后顺序不同,同一策略的多个产品的收益率不尽相同,可能带来客户不满和投诉。”上述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监管部门对此情况能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在维护期货公司利益的同时,不影响客户参与资管业务的积极性。“若是‘一对多’业务推出的话,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
    据了解,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资产管理方式,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发行、业绩表现、成本控制等,对投资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当前,在我国金融市场理财产品领域,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等机构推出的主要是集合理财产品,专户产品只是一个补充。 “适时推出‘一对多’业务,有利于期货公司早日形成有期货特色的资产管理细分领域,迅速提升期货类资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更广泛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渠道,降低风险管理难度。”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期货公司的人才储备比较薄弱,尤其是资产管理人才。对此,期货公司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期货公司与其他金融同行交流经验、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等创造条件。一是为期货公司创造条件,加强与基金、券商等机构的交流,借鉴金融同行的成熟资管经验,提高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水平。二是借助中国资本市场学院等多种平台,在行业内组织高规格的资产管理业务培训班,或组织期货公司资管人员到境外考察,学习发达期货市场的成熟资产管理经验,提高期货公司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视野。三是放宽对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以便期货公司从券商、基金及境外机构引进优秀人才,快速搭建高效的资产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红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