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中国石化联合会)签署《推动天然气期货研究与上市课题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推动天然气现货、期货研究及条件成熟时推动天然气期货上市展开深入合作。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和郑商所副总经理巫克力分别代表各自单位在协议上签字。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从2000年年产272亿立方米,到2012年的1067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超过13%。不过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天然气消费虽快速增长,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并不高,仅为4.4%,与世界平均水平约24%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优化能源结构,我国去年发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年末,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总消费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用气人口达到2.5亿。规划同时提出,要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配套方案,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国家级天然气交易市场等。
“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目标。这既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现实选择,也是强化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赵俊贵表示,在我国诸多能源品种中,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小,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研究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和推广。在这个时候推动天然气期货研究,时机很好,这对完善天然气现货、期货价格体系,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服务相关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将给予积极支持”。 巫克力说,证监会一直将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期货市场发展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郑商所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品种领域,通过建立综合性期货品种体系,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随着能源品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选择了天然气作为下一步着力研究推动的重点期货品种”。 据了解,在研究新品种并推进其上市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与相关品种的行业协会、现货企业、质检和研究等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确保推出的期货品种更符合实体经济需求,更贴近现货市场,一直是郑商所十分重视的工作。“中国石化联合会作为连接石化相关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天然气现货领域的认识和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方联合开展研究,可以让天然气期货在设计之初就与行业紧密结合,以满足现货市场需要。”巫克力认为,通过与中国石化联合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密切跟踪、研究国家有关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可以更好地借助彼此在信息、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创新期现结合模式,为天然气相关企业和实体经济提供更优化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而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积极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