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舞起LME之“剑”,意欲在香港开辟一个新的商品交易平台。结合香港的“一国两制”优势,LME也制定了美好的东翼发展蓝图。受此触动,内地期货业人士对市场创新和国际化的渴望和热情也被再次“点燃”。 在日前举行的LME亚洲年会上,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及贸易大国,但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港交所成功收购LME,对提升我国的定价权有重要意义。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也指出,我国要做到大宗商品的资源可控、价格可承受,国内期货市场必须开放。他认为,在LME议价能力的提升,对我国逐步在全球金属市场取得定价权有重要意义。 “国际化流通本来就是商品的特性,期货市场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和价格发布的平台,不开放、不国际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刘兴强表示。 “我国是很多大宗商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仅是‘量’的制造者,不是价格的制定者。”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在内地还不具有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地位时,香港可做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起点站和加速剂。 刘兴强指出,我国有色企业多数不愿意远赴伦敦市场参与套期保值,如果有一个能跟境外连通的市场,企业避险的成本要低很多,效率也要高很多。 开放与国际化已成为我国期货业的共识,然而,对于何时开放和开放到何种程度,业界各方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政府和交易所迫切希望我国期货市场开放,但是到了具体的操作部门,就会有很多担心。”刘兴强说,我国期货市场历史短,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大,开放的风险究竟有多大,目前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郑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张凡认为,期货市场国际化势在必行,内地期货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化基础。“我国期货市场在市场组织结构以及交易、结算和交割等相关制度方面,都借鉴了成熟市场通行的做法和经验,在市场框架上与成熟市场都是相通的。”张凡说,虽然在交易所风控(如三个停板就强制减仓)和期货保证金监管等方面,国内外市场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反而可能是对国际期货市场制度的丰富。 刘兴强和张凡均表示,港交所在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上的创新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在品种创新、合约互补和开放措施的研究上,内地与香港的交易所之间存在很多的合作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