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从LME亚洲年会看伦敦、中国香港及内地商品行业的未来

        2013-07-02 00:00:00    
 
    ●从定位来看,LME将是我们开发商品产品的核心基地。我们的短期目标是确保香港市场做好发展商品业务的准备。
  
  ●我们并无意根本改变LME的业务模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LME生态圈的内在逻辑,但是我们要为已经付出的投资争取合理公平的商业化回报。
  
  ●对于内地的交易所同仁,我理解他们对于香港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竞争的顾虑。我的看法是:若只谈合作而不承认竞争,那是不诚实的;但若只着眼于竞争而忽略了合作,那是缺乏远见的。
  
  ●打一个通俗一点的比喻,人家碗里的肉,我们不抢;人家锅里的饭,我们不争;人家田里的菜,我们不想;甚至人家未来的地,我们不看。我们只希望与内地同仁共同寻找那些只有双方共同创造才能得到的增量,并且在这种增量中形成双赢竞争。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达其他国际市场,也可以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选择中转香港;香港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起点站而不是终点站。如此,中国这趟列车就可以由香港开往纽约、伦敦、芝加哥等等。


  
  本周,首度在香港举行的LME亚洲年会隆重开幕。我们与业界聚首一堂,互相交流意见,一片热闹欢腾,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前路还远,要完成的事还有很多。
  
  把伦敦、中国香港及内地定位成三大支柱
  
  我们当初收购LME,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在这个平台上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如我在LME亚洲年会上所说,我们要把伦敦、中国香港及内地定位成三大支柱,即三个P:产品(Products)、平台(Platform)及参与者(Participants)。
  第一,LME有着成功发展商品业务所必要的专才、知识产权、品牌及会员。因此,从定位来看,LME将是我们开发商品产品的核心基地。今天,LME已是全球金属交易业界的佼佼者,也是全球商品市场的定价中心,市场份额高逾80%,这在自由市场中可谓极其罕见,但LME却做到了。这证明了LME的业务模式有着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LME的新东家,我们想进一步巩固这个领先地位,包括建设自营结算所LME Clear、将LME的IT系统从外包转自营、建立交易资料储存库,以及大幅提升全球投资者、交易员、生产商和用户进入LME平台的电子交易平台。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更灵活的空间来发展更多种类的产品。
  第二,我们的香港业务从定位上则是在亚洲推出新商品产品的交易与结算平台。我们的短期目标是确保香港市场做好发展商品业务的准备。鉴于发展实物交割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我们近期计划在香港主要着眼于现金结算及每月到期的商品合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股票衍生品交易与结算平台,稍加升级改造便可延伸到商品期货。从基础金属的选择上,我们将追求增量,重点考虑可以与其他市场互补的产品,同时在合适时机推出基础金属以外的其他商品产品。在合适的商品上构建实物交割能力将是我们努力争取的长期目标。
  第三,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是我们发展流动性和参与者的动力,而后者是发展商品业务所必需的。换言之,我们希望可以把香港逐步打造成一个国际产品可以接触内地流量、内地产品可以接触国际流量、国际流量与内地流量逐步实现互联互通的商品发展平台。
  
  在伦敦、中国香港及内地可能存在三个疑问
  
  我清晰地认识到这个计划可能是带有理想主义,但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不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
  也正因为这样,市场对我们的战略计划不无怀疑与忧虑。具体来说,在伦敦、中国香港及内地可能有三个C的疑问:
  (1) 伦敦的LME会员顾虑我们会从根本上“改变”(Change)LME的业务模式;
  (2) 我们香港的同行和朋友可能对这个“鸿图”的成功缺乏“信心”(Confidence);
  (3) 内地交易所的同仁可能会审视我们的计划是会带来“竞争”(Competition)还是“合作”(Cooperation)。
  我下面想就这些顾虑一一给予诚恳的回答。
  对于伦敦的LME会员,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并无意根本改变LME的业务模式,因为这模式已经证实非常成功;我们并无计划改变交易圈(The Ring)的模式;我们亦同意至少在2015年1月前都不会增加收费或改变会员架构。大家知道,LME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在收购之前,它是一个由基础金属生产、交易、融资、仓储等方方面面参与者共同拥有的交易平台。LME的整个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竞争力与黏力,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业务模式之一。大家可能对LME生态圈有不同观点,甚至有人认为它不公平,但无可置疑,它已是最广泛地被全球基础金属界所接受的定价中心,LME的价格也成为了全球基础金属的基准价格。
  正因如此,香港交易所选择对LME进行全面收购。这一收购定价的前提是,香港交易所将会把LME从一个会员拥有的非盈利机构转型成一个完全商业运作的交易所。尽管我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LME生态圈的内在逻辑,但是我们要为已经付出的投资争取合理公平的商业化回报。因此,我们会在2014年9月推出商业化运作的结算服务,并在2015年1月后重新审视现行收费。不过,我们亦会兼顾LME生态圈里最重要的DNA,并投资交易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援。我们收购LME绝不是要破坏价值,也不是要重新分配价值,而是要创造价值。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出更大的“饼”,使LME整个会员社群与LME共同获益。
  除了基本金属外,我们将会在保留LME生态圈DNA的基础上,开发基础金属以外的其他商品。特别是在亚洲拓展时,我们会对LME原有业务模式作出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亚洲模式。相信这些新机遇也是LME会员的新增长点,我们期待与他们并肩共同开拓新市场。
  对于香港的同行和朋友,我想就他们经常问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经常有香港朋友问我,为什么我有信心内地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第一站会在香港。其实我的道理非常简单:内地之所以选择香港,是因为它的“一国”;国际投资者之所以相信香港,是因为它的“两制”——“一国两制”正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内地逐步开放的过程不无风险,需要在相对可控、放心的环境下进行尝试。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正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所。而且,香港已经在内地证券市场开放中担当过排头兵的重任,对于内地而言是“一块熟悉的石头”,所以可以放心地“摸着熟悉的石头过河”。
  另一方面,在“两制”之下,香港有着公平兼具透明度的监管环境、引以自豪的公平法制、完善的经济制度以及发展金融所需的专才和能力——这些都是香港倍受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香港能给他们提供保护和便利。所以说,“一国两制”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若没有真正的“一国”,香港就不会有承接内地发展东风的机会;若没有真正的“两制”,香港就不可能保持其独特的优势。所以说,我们既要坚持“一国两制”,也要对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抱有信心。
  对于内地的交易所同仁,我理解他们对于香港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竞争的顾虑。我的看法是:若只谈合作而不承认竞争,那是不诚实的;但若只着眼于竞争而忽略了合作,那是缺乏远见的。从香港交易所来看,我们的战略非常清晰,即不在存量上竞争——因为这是恶性竞争,只会让双方都“不爽”。我们要共同合作、创造增量,因为在这样的增量上竞争才是双赢的竞争。打一个通俗一点的比喻,人家碗里的肉,我们不抢;人家锅里的饭,我们不争;人家田里的菜,我们不想;甚至人家未来的地,我们不看。我们只希望与内地同仁共同寻找那些只有双方共同创造才能得到的增量,并且在这种增量中形成双赢竞争。
  谈到竞争,不可回避地大家会问及如何看待内地与香港建设国际定价中心。我认为,真正的定价中心必定是买卖双方能充分参与的中心,而且所发现的价格是在实体经济中贸易活动可参照引用的价格。
  
  内地市场可借香港尽快国际化
  
  中国在过去多年来一直是量的制造者、价格的接受者,但苦于未能找到把量的影响力转换成对价格的影响力的场所。若能够在香港这个“家门口”建成一个买卖双方都能参与并发挥各自影响力的生态环境,则有望大幅提速内地国际化的进程,让内地尽早实现与国际的联通。而且,一旦有了切实可行的香港模式,就可以把它复制到国际其他主要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达其他国际市场,也可以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选择中转香港;香港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起点站而不是终点站。如此,中国这趟列车就可以由香港开往纽约、伦敦、芝加哥等等。最终,随着主体市场的发展和制度制约的逐步消除,定价中心自然会回归离消费者最近、成本最低的内地市场,而香港在此当中的历史作用是不断成为内地逐步推动开放进程时的前沿阵地,并最终与内地主体市场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同时也取得了发展的空间。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