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期货一部主任宋安平昨日在大连表示,证监会将从指导交易所做精做细已上市期货品种,研究推出新型避险工具等四个方面,切实提升期货市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助力“四化”协调发展。 他是在由大商所主办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观摩讲习班”上致辞时作上述表示的。 宋安平说,证监会将继续加强与有关各方合作,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一是根据农产品现货市场特性及变化情况,做精做细已上市期货品种,研究推出新型避险工具,指导交易所以产业链相关主体真实需求为导向,及时完善制度规则,提高市场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企业集团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完善配套服务,使广大涉农企业、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三是完善农产品定价体系,有序扩大市场参与面,不断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市场价格发现水平,增强期货市场价格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扩大我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四是积极配合相关部委完善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法规制度,深化与中央及地方农业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相关部委、监管部门、涉农企业、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商业银行共同积极参与的“大服务”格局。 宋安平表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15个,基本涵盖了粮棉油糖等主要品种,形成了大豆、豆粕、豆油,油菜籽、菜籽粕、菜籽油等两个完整的产业链品种序列。今年上半年,农产品期货品种成交量合计达到3.6亿手,成交金额21.1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的39%和35%。农产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继续改善,企业持仓占比为39%;套保效果不断优化,7个农产品期货品种的期现价格相关性在0.8以上;涉农企业对期货市场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上涌现出了“白银模式”、“九三模式”等一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典型案例。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自2005年始,大商所通过“千村万户”、“千厂万企”两个市场服务工程以及召开产业大会等一系列市场服务工作,不断探索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大商所6个农产品期货品种持仓约占全国期货市场的40%;农产品期货品种换手率为55%,低于139%的市场平均水平;6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通过期货价格的指导,东北地区一些种粮大户能够根据预期价格制定或调整种植计划,参考期货价格合理把握卖粮时机,实现“会种地、巧卖粮”。 他表示,未来在新品种和新领域拓展方面,大商所将进一步加大涉农品种创新力度,并将加大力度做好商品期权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合约制度设计和系统开发;在老品种和现有制度完善方面,大商所将在完善和制定套期保值和套利交易管理办法、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基础上,努力进一步简化手续,进一步为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提供方便;在市场培育和市场服务方面,大商所将继续加强与农业部、地方农委、农业厅、相关行业协会以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据了解,此次“农产品期货观摩讲习班”是继去年“风险管理与农业”高端论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培训班后,农业部和证监会合作推动的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讲习班并就“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风险问题”作了主题演讲。来自农业部、证监会以及近20个省市农业系统(农委、农业厅)的80名代表参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