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日渐显现。日前,期货日报记者走访了国内部分产业客户和贸易商,详细了解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情况,以及期货市场给产业客户经营模式带来的变化。从即日起,本报将刊发“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煤焦价格的持续下跌,让越来越多的产业机构开始用期货工具给自己“上保险”。 自2012年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钢铁价格也开始大幅下行,而作为其上游品种的焦炭,价格也随之大幅下挫。去年7—8月份,大商所焦炭期货的持仓量和成交量迅速增加,参与套期保值的产业机构也明显多了起来。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由于焦炭现货价格不断下跌,部分企业经营已经出现了困难,一些焦炭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当时我们对期货市场的理解还不太深入,加上缺乏专业人才,并没有意识到用期货工具来对冲现货经营的风险。”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期货事业部总经理陈志胜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去年7月,公司有30多万吨焦炭库存,又遇上价格暴跌,焦炭还没生产,每吨就损失120—130元。 “现在焦炭价格再下跌,我们也不怕了,因为已经利用期货工具给现有的库存上了‘保险’。”陈志胜介绍,今年年初,焦炭的出厂价为1800元/吨,运到唐山的价格为1880元/吨,“当时公司库存为50万吨,其中有三分之一在期货市场做了套保,7月份焦炭价格下跌至1240元/吨,但由于有期货‘保险’,在这波下跌中,我们减少了不少损失”。 某大型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连焦炭1209合约价格在1610元/吨时,他们囤有不少现货,当时现货价格为1400元/吨,差价约200元/吨。公司在期货市场卖出9000吨并交割,结算价为1530元/吨,在期货市场上赚得了几十万元,弥补了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我们公司在有需求且期现价格严重背离时才参与期货交易,目前参与套保的频率大约是每月一次。” 记者了解到,当前有不少参与期货的煤焦企业根据基差来选择建仓时机。当基差到达一定数值时进行期货套保,或者尝试在现货买卖时采用基差交易。相比传统的一口价交易,基差交易在定价上给买方提供了更大的主动权。 据介绍,旭阳焦化有限公司与下游钢厂签订了2014年1月交货的焦炭基差交易合同,并约定一个固定基差。这样,客户便可以在合同签订日之后至1月1日前任何一个期货交易日点价,只要期货价格击穿此价格,该笔基差交易便视为达成。双方最终的现货交易价格为期货点价价格加上双方约定的基差。 陈志胜告诉记者,在这种定价方式下,买方客户能够按照自身对市场的研究判断,自由选择适合的结算价格。如果期货价格高则买现货抛期货,期货价格低则买期货抛现货,把基差从风险变成盈利。 “做基差交易以后,现货销售价格更多是看期货价格的变动。如期货价格涨了30元/吨,现货销售价格就会即时上涨30元/吨,反之亦然,这样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控制。”陈志胜说,目前钢厂焦炭的低库存已成为趋势,价格波动也逐渐成为常态,在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这对企业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期货的灵活运用要求也越来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