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句西方谚语,况味于我国的“收储政策”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众所周知,所谓“收储政策”,是从2006年至今,当小麦、棉花、玉米、白糖、稻谷以及油脂、油料等农产品的市场价偏低时,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民手中农产品的“托市之策”。 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毋庸置疑,即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价格。然而,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政策与市场已经发生了严重“碰撞”,如果再照旧前行,不进行方向性调整的话,“策毁市亡”将会不期而至。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本报从9月23日到今天连续四天从四个角度在头版头条对“收储政策”的负效应进行了立体式剖析,已给出了回答,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要说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淮橘成枳的悖谬?政策与市场的“纳什均衡”在哪里?要素市场为什么会如此扭曲?权力的市场化和市场的权力化为什么如此癫狂? 在一篇千字时评中想要说透这些宏大的命题,笔者力所不逮。好在马克思早已给出了结论:“市场是最忠实的公平派”;亚当·斯密则道:“任何干预都会给商务活动带来毁灭”;弗里德曼在阐释“市场逻辑”时也说:“被干预的市场是不可能的市场。”诸位大家的话其实曲异意同,即对市场干预到什么程度,市场价格就会扭曲到什么程度。正所谓人为一插手,权力就膨胀,市场就走形,寻租即发生。最近爆出的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腐败窝案”就印证了这一点。 如此说来,政策与市场难道天生是一对矛盾体?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天使的呼唤与撒旦的勾引同时存在,政策设计是市场和政治的混合体,有其巨大的整合力,也有其巨大的解构力。当政策设计将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些要素市场扭曲时,市场畸形就会如影相随,应运而生。因此,当我们的“市场恐惧症”仍然大行其道时,“半市场”就会衍生出太多的“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出现哈耶克早已警告我们的——既达不到计划经济所谓的公平,更达不到市场经济的效率。因此,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不要以上帝之名行凯撒之权,要素市场便不再扭曲,市场畸形就会少发生,已经穿上市场经济这只红舞鞋的中国经济就会翩然而舞。
当然,要素市场的完善远比市场机制的完善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但是,难道因为其难,就可动辄干预吗?显然不能。市场经济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发轫于威尼斯商人无数次的博弈;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英国商人与皇权相互制衡、产权保护、资本人格化基础之上的重复博弈。因此,要想避免政策与市场发生“碰撞”,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更多的改革智慧。只有这样,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改革红利”才能自由舒畅地释放出来,惠及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