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收储政策调整宜借鉴古今中外

        2013-09-26 00:00:00    
 
    我国西汉时期的“常平仓”制度通过丰年收、歉年抛平抑粮食市场价格,但并不垄断市场粮源。当今美国通过农业直补稳定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但并不直接干预市场价格的形成。

  收储政策调整宜借鉴古今中外不垄断粮源,不控制价格,避免成为牟利工具

        


  我国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仅处在对农产品进行收购、储存和销售的初级阶段。市场人士认为,若要对收储政策进行调整,我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和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值得借鉴。
  
  丰年收 歉年抛
  
  虽然根据市场变化,中储粮、中储糖、中储棉等企业不是大量收购就是大量抛售,忙得不亦乐乎,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不是持续下滑就是持续上涨,广大种粮农民和很多农产品下游产业,并没有在临时收储政策的引导下获得更好的收益,农产品临时收储和抛售对市场的调控似乎无处着力。
  同时,在当前农产品收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各类收储主体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将收储政策作为了牟利工具,影响了收储政策效果的发挥。
  国家发改委农业经济司副司长方言日前在郑州某会议上表示,政策对农业的促进效应正在递减,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的形势正在发生扭转。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粮食储备,从那时起,粮食储备就具有了稳定粮价、防备凶年歉收、应对国家大事等重要功能。
  西汉时期,我国建立了粮食市场的“常平仓”制度,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存续期内,该制度始终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常平仓”制度是一种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的制度——国家在丰收之年高价收购粮食,并在歉收之年低价卖出,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该制度对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常平仓”制度下,相关机构在粮食收储和销售过程中是不允许与民争利的,同时讲究“适量收购”和“降价销售”。
  
  不干预市场价格形成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增强国产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目的,纷纷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其中,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十分具有代表性。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自1933年开始实行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价格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33—1995年),此时政府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挂钩;二是以收入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96—2001年),此时政府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构成中;三是收入补贴与价格补贴并存阶段(2002年至今),此时政府补贴的种类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美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主要有货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5种。
  据了解,美国政府对农民或农场主实行直接补贴以保障其收入,稳定了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其实施补贴时并不干预市场价格的形成,而国内农产品临储政策会直接影响购销价格。
  同时,美国政府的补贴方式灵活多变,如通过鼓励性补贴来刺激市场短缺农产品的生产,从而缓解供需矛盾,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相比之下,国内的临储政策欠缺灵活性。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保证了农业生产者的收益,从而扩大了农业生产的内部资本积累,进而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最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也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期货品种。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