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可以说日臻成熟,但投资者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机构法人户占比低是个老问题。而在这些法人户中,国企占比则少之又少。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是由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企套期保值的管制较严,同时国企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也太过浓厚。 首先,国企套期保值并不完全由企业决定,而是先要请示上级主管部门,经过“婆婆”的同意。虽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国企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对之前的“中航油”等境外风险事件心有余悸,监管者对国企套保的态度慎之又慎。企业要套保,需要走很多程序,提交很多材料,还时常会出现“杳无音讯”的情况。这样下来,费时又费力,一些国企索性选择了放弃。 其次,国企在开展套期保值过程中,还时常会接到一些突如其来的行政干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特性,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其格外谨慎,一旦市场上传出某企业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头寸亏损的消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便会立即告诫所辖企业,避免盲目进入高危风险区域,对企业套期保值等衍生品业务进行清查,有时甚至会叫停一些企业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这样的行政干预,必然会打乱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 对国企套保管制如此严格和谨慎,与其说是保护国有资产,倒不如说是有关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懈怠心理在作祟。这种做法不是在保护国企,而是在“害”国企。 在我国实体经济各领域,国企大多都是龙头企业,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乎行业兴衰,还关乎我国实体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利率以及汇率市场全球联动,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国企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仅可以规避原材料、产成品等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生产经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对国企套期保值的管制,虽然使国企远离了高危风险区域,但这并不能让企业摆脱经营中的市场波动风险,而这最终影响的是整个行业乃至产业。早一日参与套期保值,国企就能早一日积累风险管理经验,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就能多一份把握。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意味着行政管制和干预等在经济领域的“归隐”,而且还是对期货市场这一高级市场组织形式的肯定。 曾经发生在我国企业身上的诸多衍生品业务巨亏事件,几乎都是在境外市场——不是借套保之名行投机之实,就是利用复杂的场外产品让风险暴露在外,最终被弄得个眼乌鼻青,而一些真真正正利用境内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国企反而赚了个盆满钵满。 由此看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尽快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纠正长期以来对期货市场的偏见和误读,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把套期保值这一市场行为的决策权完全交给企业,只有这样,国企的生产经营风险才能通过期货市场得以规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