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股票现货和股指期货,期权是一个更复杂的概念。
简单地说,买期权有点类似于买保险(放心保),付出一定的期权金,给自己的股票“买个保险”。而沽出期权的投资者,则类似于保险公司的角色,先收取期权作为“保费”,一旦市况突破预期,则要按约定“赔偿”购买期权的投资者。
投资者参与期权买卖,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只投资股票的投资者,往往只能被动等待股市向着希望的方向变动,而善用期权,则可以主动参与到市场当中,锁定风险或高位出货。
以1/4的成本获取与二级市场投资相同的100%的超额收益,并且充分锁定风险,欧美资本市场上演的这一幕“神话”有可能被复制到中国资本市场。
随着股指期权、个股期权、商品期权仿真交易的陆续开展,期权的正式推出进入倒计时,2014年或将成为中国“期权元年”。
2013年12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启动个股期权仿真交易。从目前仿真交易情况以及交易所人士表态来看,个股期权最快于今年4月推出。同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中金所”)将加快推出沪深300股指期权,其仿真交易于2013年11月8日启动。此外,上期所的铜和黄金期权、郑商所的白糖期权和大商所的豆粕期权都先后进入测试,争抢商品期权“头啖汤”。国内“期权时代”即将开启。
这让在国内从事对冲基金行业的林旻兴奋不已:“金融工具缺失是中国式对冲基金的特色之一,期权的推出松开了中国对冲基金身上的束缚,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诞生索罗斯、保尔森、伊坎那样的对冲基金名人。”
何为期权?
类似买“保险”
2013年,因与华尔街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阿克曼围绕康宝莱公司进行的多空大战,“华尔街首富”卡尔·伊坎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在国内也名声大振。这场交易也成为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期权交易案例。
“2012年12月,阿克曼在价值投资人大会上宣布将做空康宝莱。阿克曼声称,这家维生素生产商的经营模式是一个金字塔骗局,随后各路对冲基金大佬纷纷投入了大量资金投入康宝莱中搏杀,伊坎是站在阿克曼对立面,旗帜鲜明的看多者。”身处美国的华人对冲基金经理司徒捷提起伊坎的故事,难掩钦佩之意。
“与其他对冲基金大佬纷纷下注股票不同,伊坎则是分别买入了标的大约为831.17万股的看涨期权,到期日为2015年1月28日,行权价为 26美元;标的大约为323.06万股的看涨期权,到期日为2013年5月,行权价为23.5美元。”司徒捷说,“与此同时,他卖出了对应到期日的看跌期权。售出的看跌期权所获得的权利金正好买入看涨期权,因此,伊坎除了用一定自有资金作为保证金外,根本不需要动用大量资金。”
目前,康宝莱的股价在64美元-65美元,多空激战之时,该股股价在20美元-30美元区间。如果单纯做多股票,回报已经翻番。而采用期权策略,使用的保证金一般是买入相同股数股票本金的25%-35%,但收益与二级市场相同。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期权的本质类似于保险。它将权利和义务分开进行定价,使得权利的受让人在规定时间内对于是否进行交易,行使其权利,而义务方必须履行。在期权交易时,购买期权的一方称作买方,而出售期权的一方则叫作卖方。
东证期货总经理卢大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国外,成功的期货交易品种都有相应的期权进行交易。在管理市场价格方向性风险(涨/跌)方面,期货提供了最基本的套期保值功能,买卖双方相互存在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套期保值者在避免价格不利变动造成损失的同时,必须放弃若价格有利变动可能获得的利益。期权交易者权利与义务的分离,使其在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现货市场方向性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克服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无法最大限度地追求获利的弊端,能够进一步激发投资者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意愿,促进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3年11月11日,上证50指数收报1591.14点,此前3个月,上证50指数处于缓步上涨状态,此时,投资者对后市判断非常矛盾,既担心市场继续下跌,又怕利好出现踏空。这样的情况下,期权便可以派上大用场。
假设一份上证50指数2013年12月31日到期执行价为1580点的卖出期权成交价为10点,这意味着投资者在到期前拥有以1580点抛出上证50指数的权利。
以两种极端情况为例,若市场很快大幅走低,在行权日跌破了1580点,到1400点。此时,投资者可以执行卖出期权,依然可以以1580点的价格卖出手中股票。按照(1591.14-1580)+10来计算,投资者的损失合计不会超过21.14点,相比上证50指数下跌的180点,损失被充分锁定。
另一种情况,如果大象起舞,上证50指数如创业板那样很快上涨近200点,变成1780点,很显然,1580点卖出的期权就变成废纸一张。但是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升值,按照200-10来计算,指数涨幅越大,收益就随之扩大。
为何推出?
引入做空 平衡市场
将期权引入中国意味着什么?期权上市是否会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助长股市波动,甚至成为操纵市场的工具?
中金所期权小组负责人王琦表示,从境外市场期权相关理论研究和期权市场运行情况来看,上市期权不会增加现货市场的波动水平,期权产品提供了风险转移功能、期权产品的推出增加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对于维护现货市场价格的合理波动以及市场运行效率均有较为积极影响。
“只有期货的衍生品市场是平面的,打个比方,从上海去北京,只能坐火车或者开汽车去,而有了期权,等于坐着私人飞机,从任何方向的航线飞去北京,衍生品市场从二维平面一下子跃升至三维立体阶段。”王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期权的意义简单地呈现出来。
中国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阶段,市场波动大,系统性风险高。据统计,A股系统性风险比例的平均值为43.82%,而对应香港市场的H股仅为11.86%。显然,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比例远高于香港等境外市场。这导致投资者经常“只赚指数不赚钱”,财富遭受损失,同时使得投资者更加不敢、不愿长期持有股票,加剧了市场波动与短线交易行为,长期投资理念难以形成。
王琦指出,期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增强机构投资者的长期持股信心。在锁定下跌风险的同时,不会使投资者错失市场上涨获利的机会,这将极大地鼓励机构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与国际机构相比,中国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很差,金融产品和服务产品匮乏。而开展金融创新的一个前提是需要有基础性构件,没有基础工具,就无法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市场和投资者需要。
王琦告诉记者,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曾在银行买过一款保本的预期收益率为10%的理财产品。“并不是说我运气非常好,而是美国理财市场上遍地都是这样的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而这些产品的构建离不开期权这个衍生品,当时我觉得,期权必将是未来境内期货市场发展的方向。”
期权的缺失,使得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不出与沪深股票市场相关的结构化产品,直接导致了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品种较为单一,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个性化投资需求。
王琦认为,对于中国金融机构而言,期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上简便易行的避险工具,更是这些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最常用的基础性构件。
“由于期权交易在将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分离的同时,又区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这就使期权交易较之期货交易更为灵活也更具层次感,更多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策略也由此产生。交易方式和交易策略的细化,为投资者开展各类组合投资提供了可能,能更好地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卢大印说,“在期权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一个庞大的金融衍生品体系。这种完备的市场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市场同时具有融资、投资、风险转移、价值发现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市场中的各类投资者找到更符合其特定需求的金融工具,从而改变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的局面,创造金融产品多元化、竞争模式多层次化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资本市场的整体创新。”
差异化和创新也是令林旻兴奋的原因之一。林旻称,尽管他自称是做对冲基金的,但在境内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更多的是证券私募基金。
“所谓对冲基金,是在市场上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相关联的股票和债券等现代金融工具买多卖空,才能达到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但中国金融市场工具单一,衍生品市场规模有效,根本没有对冲的空间。”林旻说,“股指期权和个股期权的推出,将为中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打下基础。”
期权VS权证
套上“末日轮”紧箍咒
任何金融产品的创新初衷都是积极的,但是它是否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就很难说。
对境内投资者而言,期权看涨和看跌的分类,极容易与过去的权证联系起来。
据介绍,权证本质上也是一种期权产品,同样给予持有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某种股票或其他股票资产的权利。在成熟市场上,权证主要可以分为备兑权证与股本权证两种类型。
在沪深交易所曾经挂牌交易的权证共计55只,按照发行方可分为股本权证和备兑权证两类,数量分别为26只和29只,上市规模分别为121亿份和160亿份。
事实上,权证和期权在投资交易目的、投资者结构、发行和定价效率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过,仍有业内人士担忧,权证“末日轮”的疯狂炒作会在期权交易中重现,尤其是个股期权。
“当年疯狂炒权证时,我有同学从10万元炒作到1000万元,但也有同学输得倾家荡产。无论是权证还是个股期权,只要是金融交易都存在风险。为防止爆炒,监管机构一开始肯定会设置相对高的参与门槛。”林旻认为。
记者获得的上证所内部培训资料显示,交易所针对个股期权设立了九大风险措施。其中,保证金制度;限仓、限购;大户报告制度;合格投资人制度等,主要是针对投资者的风险控制。
初步来看,个股期权合格投资者准入标准包括:通过投资者适当性评估;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申请开户时证券账户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具备个股期权基础知识,通过交易所认可的相关测试;拥有个股期权模拟交易经历(只开户无交易记录不算),并且模拟交易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交易笔数10笔以上等。
司徒捷则告诉记者,在美国从事期权交易的人群庞大而复杂。从投资几千美元的小散到几十亿美元的大机构都有。
“风险偏好是根据自己情况设计不同的交易策略决定的,很难界定。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存在不同的交易特征。”司徒捷说,“机构投资者以卖出期权为主。比如,巴菲特的例子。而且单纯的买入期权都有相应的对冲策略保护。个人投资者里,有较有经验的交易员,操作方法类似机构。美国有很多个人全职交易员,只做期权交易,就能衣食无忧了;初级交易员,则用期权进行短线波段交易。”
司徒捷曾经供职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大量地采用期权策略做空美国金融板块。同时,在2009年春天,在市场出现底部的信号后,再度利用期权组合,在底部做空优质蓝筹股的看跌期权,在一个月内就获得了大约30%的回报。
然而,在境内要想找到如此娴熟运用期权策略的人才并不容易。目前来看,无论从技术、人力,还是投资者教育方面,境内期权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