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衍生品市场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提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总的趋势是要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中国期货市场将逐渐完成从期货向衍生品时代的转变,借助更为丰富的衍生品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
衍生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融领域的资本、货币、外汇、黄金,以及商品领域的农产品、能源、化工品等基础产品市场相辅相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发现价格、满足投资需求、管理实体经济风险,为经济转型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20多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期货市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致可以分为初期发展阶段、清理整顿阶段和逐步规范阶段。2010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
2010年4月16日,中国推出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2011年8月19日,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正式获批。2012年11月21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正式获批。2013年,中国期货业协会审查通过20家期货公司成立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备案申请。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重新上市。
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在金属方面,中国市场对锌期货的定价有主导权,对铜和铝期货有重要的影响力,在铜的定价话语权上能与LME相提并论。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在白糖(4531, -4.00, -0.09%)、大豆(4512, -30.00, -0.66%)、豆粕(3418, -14.00, -0.41%)和强麦上有定价的主导权,在玉米(2342, 2.00, 0.09%)期货上有重要的影响力。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的上市,填补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空白,为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和各项创新业务的推出,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已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交易所标准化的合约已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全方位风险管理需求,市场参与者不能使用标准化合约对冲各个层面的风险。
例如,生产的产品与标准合约品种不一致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国内期货市场存在诸多困难,现在钢铁期货合约品种有螺纹钢(3428, -11.00, -0.32%)、线材(0, -3580.00, -100.00%),但是很多钢铁企业生产的是板材、管材,需要通过计算生产的产品与现有合约品种之间的相关性才能设计风险管理方案,有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相关性无法清晰计算,造成企业无法通过国内期货市场对冲风险。农产品方面,一些比较小的农业生产主体由于资金量小,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也难以直接参与场内市场交易,价格风险不能通过市场有效管理。
由于衍生品市场的低成本、高杠杆、多品种、流动性强等特性,实体企业更多选用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参与者的需求正是期货市场业务创新的机会所在,多层次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目前的场内期货合约已经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衍生品和场外衍生品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期货市场应当逐步转型升级为“场内场外、国内国外、期货现货、商品金融”交互融合的衍生品市场。未来国内场内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衍生品则通过产品创设和产品定制等方式,引入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信用违约互换、担保债务凭证等新产品,满足企业更加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将给中国期货业带来深刻变化
政策及监管导向为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明确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到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从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到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未来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打开新的空间。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推进期货衍生品市场改革创新,要尊重市场首创精神,激活市场活力,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努力开发市场需要的新品种、新工具,要准确把握衍生品具有“双刃剑”的特性,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使监管能力与创新举措相适应。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国内的衍生品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存在极大差距,有四方面的不足:一是国内的战略眼光、全局统筹、长远规划不够。二是基础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三是规模过小。四是国内的柜台衍生品不透明,监管不够,需要加强。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表示,我国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已经进入战略发展的关键期,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包括场内和场外在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幅提升金融衍生品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
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的大宗商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实体经济通过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的需求巨大,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市场对利率、汇率类金融衍生品及相关的场外产品都有巨大的需求。
1.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
虽然在国外成熟市场大宗商品衍生品的市场成交额比重远低于金融产品衍生品市场,但它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与战略物资的价格,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影响着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与生活水平,影响着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改变与自然资源的流向。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货物贸易国,并成为世界上多种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然而,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很小,没有商品定价权的被动局面越来越突出。国内大量从事实体生产经营的企业对衍生品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2.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
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催生市场对金融衍生品的强烈需求。
以美国市场为例,国债期货交易额约为股指期货交易额的4.8倍,考虑到美国股指期货品种有4种,即美国国债期货交易额约为单一股指期货品种的16倍。远期、互换产品交易规模约占整个衍生品市场交易份额的35.82%,约为传统商品期货市场交易额的2.28倍。
2013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约为267万亿元,其中商品期货成交额占比为47.28%,金融期货成交占比为52.72%,按照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推算,随着国债期货、远期、外汇、期权产品的相继推出,未来十年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提升。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李强指出:“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期货行业发展的最佳时期,未来国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将伴随着市场化进程陆续推出。”
3.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
2002年美国期货市场与场外市场的规模分别为18万亿美元和142万亿美元,场外市场规模约为传统期货市场规模的7.92倍,2012年美国期货市场与场外市场规模分别为38万亿美元和583万亿美元,场外市场规模是期货市场规模的15.34倍。英国场外市场交易规模约为期货市场成交规模的9.52倍,德国场外市场成交规模约为期货市场的10.16倍,日本场外市场成交规模约为期货市场的8.91倍,由此可见,场外市场对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远大于传统期货市场。
随着我国场外市场交易规模的逐步扩大,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场外市场规模也将大幅提升。
中国衍生品市场结构及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未来的中国期货业,不仅市场空间将从单一的国内交易所市场扩展到场内场外、国内国外、期货现货、商品金融多层次交互融合的广袤天地,而且市场格局也将从单一的期货公司演变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托、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纷至沓来互利共赢的新型生态。
中国期货市场将从单一的期货市场向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转变。多层次的场外市场对建设衍生品市场有着深远意义。第一,场外市场是对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交易是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而场外市场则是灵活和个性化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是矛盾的,互相不可替代,但彼此之间互为有益补充。第二,建立场外市场有益于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对券商或者期货公司来说,开展场外业务是很大的挑战,这会考验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优秀公司脱颖而出,未来可能在机构间市场占据有利地位。第三,对与全球市场有效对接具有现实意义。国内交易所市场比较发达,但场外市场存量非常小,这同境外的情况差异很大。就风险管理需求来说,具有跨境业务的企业会从国内市场的完善中受益。
随着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市场参与者也在从期货经营机构向衍生品市场参与者方向发展。以前从事期货经纪代理或风险管理业务的机构主要是期货公司,现在银行、基金、信托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衍生品市场。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资本的安全性,开始利用衍生品来对冲风险。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专业化能力相对比较强,在衍生产品设计方面优势明显。未来从事或者说使用衍生品来对冲风险的中介机构已经不只是期货公司,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参与进来。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混业趋势将愈加明显,各类金融机构将充分利用衍生品的特点,构建起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全产业链,在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我国多层次衍生品市场发展中,就是要通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逐步掌握现货的定价权。我们必须场内场外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拓展出新的市场空间,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货行业要迎难而上
提升期货业市场化发展水平
1.加强期货行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
加快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放宽期货经营机构设立、入股限制。支持各种所有制资金设立或参股期货经营机构,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向混合所有制发展。加快推动境外经纪业务试点和上海自贸区内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
2.推动期货公司上市
为了实现国内期货公司早日上市,希望监管部门尽快推动修订该办法,减少期货公司上市的相关障碍。
3.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实施高管和员工持股、期权、企业年金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推行员工持股对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提升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很有必要。
目前国内衍生品高端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亟需大力吸引海内外的高端金融人才,重点引进或培养在衍生品的产品创设、研究、交易以及IT、风控、结算、法律等方面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
充分发挥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1.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衍生品的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相对于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更加滞后,所以也应该加大发展力度。第一,要不断完善基础金融产品市场建设。第二,为了使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向客户提供衍生产品服务要注意控制风险,对于过于复杂且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要适当控制。第三,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由于衍生品具有的灵活性,要从机构监管逐步转变为功能监管。
2.推动衍生产品的创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产品是创新的基本工具,要提升产品创设能力,通过金融工程方法进行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通过提高衍生品产品创设能力,全面提升期货公司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子公司等业务的综合竞争力。
3.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期货公司主要业务构成还是经纪业务,截至2013年年底,国内期货市场保证金总量约2200亿元,期货市场有效客户约80万户,其中绝大多数是自然人客户。法人客户数量占比虽然不多,但持仓占比达40%。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2013年起正式开户,客户约280户,管理资金约12亿元。随着市场从期货向衍生品转变,法人客户和资产管理等新业务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期货公司也应该从单一的经纪业务向以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为核心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目前,同质化的期货经纪的恶性竞争已经导致手续费率一降再降,行业经营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期货公司必须采取差异化、专业化的竞争策略,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异化、综合立体的专业服务。
对于产业客户,提供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方案,将套期保值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及现货经营情况,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套保策略。对于专业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加强IT软硬件建设,加强产品创新、打造量化交易产品,利用公司人才优势协助客户实现交易策略,为客户建立强大的技术平台。对于高净值个人客户,打造完整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提供交易咨询、推出财富管理计划、丰富资管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等。
总之,中国期货市场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衍生品市场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唯有顺应改革创新的大势,在市场发展中迎难而上,勇于突破、大胆实践,才能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