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机制是基础,交割机制是保障

A 衔接机制亟待建立
期货日报记者获悉,9月底各地监管部门对现货交易市场的现场检查将结束。对于前期调整到位的正规市场,目前正在陆续试营新的模式,而一些在新形势下按照要求筹备的市场,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业。 生意社总编助理满荣荣告诉记者,从目前形势来看,现货交易场所在交易机制、资金流动性及监管模式、业务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是国家相关部门迫切希望看到的,地方引导下的部分交易市场不妨先行先试。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新旧交易市场如何演变和更替,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拥有产业基础以及对服务实体经济真正有帮助的现货交易场所才是政策引导的方向。与此同时,期现对接也是未来现货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两张皮”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现货交易市场发展方向模糊,投机氛围较浓,而期货市场则需要与现货市场进一步加强对接。 “核心问题是期货市场规则体系的标准化与产业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相互割裂,没有衔接机制。”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金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外商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三个不同阶段,且三者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彼此衔接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商品市场体系。 “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需要多种制度相匹配,商品期货市场与商品现货市场作为相互衔接的市场,必然需要相互衔接的制度和机制。”在朱金祥看来,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对接,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 事实上,在上一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任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并提出了期现对接的一些思路,具体涉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摸底、与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合作探讨以及推进建立全国商品市场统一监管机制等。 而在此期间,包括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内的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都在探索与现货交易市场的合作。不过,由于监管层对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政策不明朗,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在介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时也存在诸多顾虑,导致合作程度非常有限。
B 多角度探索合作模式
“期现两个市场要实现有效对接,交易机制的对接是基础,交割机制的对接是保障。”一名现货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在交易机制方面,该人士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些属于期货交易机制和哪些属于现货交易机制。 在交割方面,该人士表示,虽然目前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对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但期货交易所和现货交易所可以大胆探索和创新。譬如,在合作方式上,双方可以推进共有品种的仓单互认互换,实现双方的仓库互认、仓单互通、信息共享。 除了交易机制和交割机制的对接之外,在该人士看来,市场的全面对接也颇为重要。“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全面对接,共同合作研发、共同服务于产业和客户。”该人士直言。此外,推动期现两个市场的对接,监管层还要对现货交易所业务模式的合规合法性进行“正名”。 “这是一个道与术的问题,要从监管层面先解决‘道’的问题,‘道’的问题不解决,‘术’的问题根本无从做起。”一位不愿具名的现货交易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其实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业态,应该以包容、扶持、发展、规范的理念对待。“目前监管层的监管思路还是‘不得、不能、不准’,始终以‘堵’的方式来管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而这个市场需要‘疏’,并且在‘疏’的同时还要适度监管,保障市场透明、公平、有序、规范。” 此外,该人士还建议,证监会应选择一些运营规范、市场基础良好的现货商品交易所成为大宗商品的场外市场试点,并依托其成熟的电子交易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和服务地方现货企业能力,建立与期货交易所的业务合作,实现场内外交易市场的融合发展。 不过,一名不愿意具名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所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期现对接说起来容易,但国内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很大困难。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外期现两个市场本身就是一体的,不存在期货与现货隔离的问题,其交割也是顺畅的。“要实现期货与现货的对接,必须是一个机构在内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而不是由两类不同的机构进行对接。”他认为。 |